以带签名的收据作为簿记系统
收据即事务的原则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。我们的客户端软件在设计上也贯彻了这一原则,从而简化记账系统,提供更高的可靠性。但问题依然存在,例如,客户端软件丢失收据并因此使余额统计出错。但是,一旦设计者将收据即事务视为首要原则,这些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。
单式记账
为了根据一组相关收据计算余额,或呈现事务历史记录,我们需要基于收据集合动态构建账簿。这就相当于将带有签名的收据作为单式记账系统的基础。事实上,簿记由原始收据衍生而来,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:是否要保存这些账簿。
我们可以从关系数据库的原则中找到答案。根据 第四范式(译者注:数据库正规化中用到的一种形式),我们存储主要记录(在此语境下就是收据集合),并动态构建衍生记录和会计账簿 9。
复式记账
身为发行者的 Ivan 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服务器必须根据受影响的账簿中的可用余额接受每一笔新事务。因此,Ivan 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高效使用这些账簿。由于收据和账簿(每个用户账户都有一个账簿)数量庞大,这些收据和账簿都将保存下来(与第四范式截然相反)。将具有关联性的收据集合和复式账簿结合起来会有帮助。
在服务器的架构中,Alice 和 Bob 各自会被赋予一个账簿。按照惯例,我们会将这些账簿记作负债。然后,收据会被放到另一个单独的账簿中记作资产。Alice 和 Bob 之间的每笔事务都有一个逻辑上对应的条目(contra entry),然后在服务器账户中的 3 个地方显示。不过,资产端的数据仍会保持第四范式的形式,因为资产端的条目被推导出来时,每一对条目都来自资产端的一个条目(译者注:即收据)。
展开来说, Alice 或 Bob 所用的客户端软件,(愿意做得高级一些就)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。在这种极端情况下,条目保存在三个不同的地方,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可能存在三个记录。
三式记账
带数字签名的收据、可明确表达的对一笔事务的完整授权,对复式记账法构成了巨大威胁,至少从概念层面来说是这样。数字签名这一密码学发明为收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,并将记账问题缩小到收据存在与否的问题。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共享记录 —— 让每个主体都持有一个正确的副本。
如果严格依照关系数据库理论,复式记账法已然成了多余的。根据第四范式,它已经被排除在标准之外。然而,这更多是从理论而非实践上来说的。在我们所构建的软件系统中,复式记账法和三式记账法同时存在、协同工作。
这就导致成对的复式条目通过中心化的收据列表相互关联。每个事务都有 3 个条目。每个记账主体都要保存 3 个条目,如果考虑到事务所涉及的 3 个参与方,就变成了 9 个条目。
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三式记账法。虽然带有数字签名的收据在信息方面占据优势,但是在处理方面处于劣势。复式记账法弥补了三式记账法在处理方面的不足,因此二者更适合协同工作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三式记账法是一种进步,而非一场革命。
软件方面的考虑因素
从软件和数据角度来说,目前还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条目布局,这最终可能会成为短期实现问题之一。带有签名的收据可能会形成一个天然的资产方对应账户(contra account),或者形成一个独立的非账簿清单、化作一个记账系统及其资产记录和负债记录的基础。
基于收据构建账簿会产生审计问题,收据丢失时会产生标准化问题。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。
值得一提的是,签署收据的技术既可以使用私钥签名,也可以使用纠缠消息摘要签名。相应的技术是否具有足够高的安全性则取决于业务环境。
主体的角色
请注意,在上述三式记账法的设计中,Alice 和 Bob 都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。由此可见,三式记账法不仅可以作为记账系统,还可以作为数字现金系统。
这一设计并没有脱离会计专业,而是引入数字现金来代替公司记账。如果公司或其它管理实体的记账系统被重塑为数字现金(或内部货币)系统,则经验表明相关组织会从中受益。
虽然这一系统的核心看起来与记账系统并无差别,但是每个部门的账簿都变成了数字现金账户。各部门不再需要在制定预算上耗费太多精力,因为它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资金。基本的治理控制权依然掌握在会计部门手中,因为该部门是记账系统的运行方,而且资金只能在组织内部使用。会计部门可能会充当做市商的角色,将内部货币付款兑换成外部货币付款来支付给外部供应商。
我们已经小规模运行了该系统。该系统不仅没有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,还大幅降低了协调成本。账单和工资都不再使用传统货币支付。许多交易都是通过内部货币转账处理的。在组织边缘,正式主体和非正式主体进行内外部货币兑换。文书工作大量减少,因为货币系统的记录已经足够可靠,即使在事件发生多年后,也能快速解决问题。
虽然内部货币的创新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,但是它们可以回答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:为什么这种三式记账法设计源于数字现金,又与企业界息息相关。
商业的模式
Todd Boyle 从互联网时代小型企业需求的角度探究了这一问题,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—— 三式记账法 10。他的前提是:
- 主要的需求不是记账或支付本身,而是交换模式 —— 复杂的交易模式;
- 小型企业负担不起采取这类模式的大型复杂系统的成本;
- 小型企业不会将自己锁定在专有框架中。
发票
事务模式
三式记账法的必备条件
- 强假名性,这是最起码的。由于事务模式中有很多循环,系统必须支持参与者之间存在清晰的关系。这至少需要具有李嘉图式合约或 AADS 特性的署名架构。(这是一个明确的要求,但是本文篇幅有限,不作深入讨论。)
- 条目签名。为了中和各参与方之间互相施加的威胁,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封存并确认基础数据。这就是签名,我们要求所有条目都能携带数字签名(上文要求 1 将要求我们使用公钥签名)。
- 消息传递。该系统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消息传递系统,与网络上大多数基于连接的架构形成鲜明的对比。Boyle 早就认识到,通用消息传递特性是一大关键。在 2001 至 2004 年间 13,Systemics 就提议并将这个特性构建到了李嘉图合约中。
- 条目扩张和迁移。消息的每个新版本都代表一个将要更新或添加的条目。当每个消息添加到之前的会话时,已存储条目需要扩张并吸收新的信息,同时保留其它特性。
- 本地条目存储和报告。条目的持久存储和响应可得性。实际上,这是典型的会计总分类账,至少从存储的角度来说是这样。它需要经过一些调整才能处理更加灵活的条目,而且其报告功能会变得更加重要,因为该功能会在需求或实时基础上进行内部协调。
- 整合硬支付。贸易的效率不可能高于支付的效率。也就是说,支付部分的效率必须与其他部分一样高;在实践中,这也意味着支付系统必须内置在架构层。
- 集成应用层的消息服务。与协议底层的消息服务(见要求 1)不同,Alice 和 Bob 还必须能够磋商。因为绝大多数的模式都围绕着主体之间的基本沟通。建立更好的支付和发票机制并不能替代沟通和谈判的机制。这个概念可能在 SWIFT 系统上表现得最明显:SWIFT 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消息系统,负责分发支付的指令。
结论
引入主体
为了得到三式记账所有的好处,我们必须将记账系统拓展到为其他主体服务,并赋予他们直接发起事务的能力。也就是说,我们通过向主体发放内部货币 14,使他们成为系统的利益相关者。使用电子现金系统来做公司的账户,可以让电子现金在整体上替代使用账簿和部门预算的会计系统;并且,也能通过对带签名收据的使用,为验证和审计中心化的账户系统打开大门。解决欺诈
实现了所有这些之后,治理流程将可得到极大的便利。账户将变得难以更改,也会变得透明很多。我们认为,有了这些技术,那些千奇百怪的丑闻和治理失败就都不会发生了:共同基金的丑闻将有清晰的事务踪迹可供审计,因此被推迟标记(late timing)的事务以及被扭曲或丢弃的事务都可以得到清晰的定位,或被完全消除 15。美国正在上演的、叫做 “股票门” 的丑闻也不会再发生,因为带签名的收据可以揭露为操纵市场而伪造的股票和价值。类似地,如果账户都围绕着很透明的电子现金组织起来,辅之以公开、不能删减的带签名的收据(可作为无形账户(88888)的证明),巴林银行也不会在投资银行界消失。更直接的 “追踪金钱流向”的治理,也将能揭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、但在经济上毫无意义的交换活动的面纱,扼杀安然公司丑闻这样的案件。 注 9:E.F. Codd, "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," Comm. ACM 13 (6), June 1970, pp. 377-387注 10:Todd Boyle, "GLT and GLR: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for general ledgers", Ledgerism.net, 1997-2005注 11:Todd Boyle, "STR software specification", Goals, 1-5. This section adopts that numbering convention.注 12:Ian Grigg, various design and requirements documents, Systemics, unpublished注 13:编程和设计的主要部分是由 Edwin Woudt (第一个 demo、SOX 层 和 UI) 和 Jeroen van Gelderen (消息传递的客户端架构)完成的。注 14:使用内部货币而非记账系统并不是一个新点子,只不过最近才付诸实践,见:Ian Grigg, How we raised capital at 0%, saved our creditors from an accounting nightmare, gave our suppliers a discount and got to bed before midnight. Informal essay (rant), 7 Jul 2003。注 15:James Nesfield and Ian Grigg "Mutual Funds and Financial Flaws", U.S. Senate Finance Subcommittee 27th January, 2004。(完)
(文内有许多超链接,可点击左下 ”阅读原文“ 从 EthFans 网站上获取)
原文链接:
https://nakamotoinstitute.org/triple-entry-accounting/
作者: Ian Grigg
翻译&校对: 闵敏 & 阿剑你可能还喜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