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us 说过,这世界程序员之所以有高下之分,最大的区别就是程序员的“品味”不一样。有品位的程序员和没有品位的程序员,写出来的代码,差距非常大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举个例子,在一次代码评审中,我注意到了这样一段代码:
public void approve(final long bookId) {
...
book.setReviewStatus(ReviewStatus.APPROVED);
...
}
这是在一个服务类里面写的,它的主要逻辑就是从仓库中找出一个作品,然后,将它的状态设置为审核通过,再将它存回去。其中,设置作品评审状态的代码引起了我的注意,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。
我: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写?同事:我要将作品的审核状态设置为审核通过。我:这个我知道,但为什么要在这里写 setter 呢?同事:你的意思是?我:这个审核的状态是作品的一个内部状态,为什么服务需要知道它呢?也就是说,这里通过 setter,将一个类的内部行为暴露了出来,这是一种破坏封装的做法。同事被我说动了,于是这段代码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:
public void approve(final long bookId) {
...
book.approve();
...
}
之所以我注意到这段代码,完全是因为这里用到了 setter。setter 通常意味着变化,setter 的出现,是对于封装的破坏,把一个类内部的实现细节暴露了出来。
在我看来,setter 就是一个代码的坏味道,其背后隐藏着很多的问题。而所有这些问题,都会让代码在未来的日子变得更加不可维护,这就是软件团队陷入泥潭的开始。
而对个人来说,一个程序员从业余迈向职业的第一步,就是能够把代码写得具有可维护性。
那要怎样编写可维护的代码呢?我建议你从“代码的坏味道”入手。
为什么?想想我们以往学知识,大多都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、怎样做是好的,但理解这些内容,需要我们对整洁代码有着深厚的理解,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。
比如说,我们都知道“命名是要有意义的”,但什么样的命名才算是有意义的呢?有的人只理解到不用 xyz 命名,虽然他起出了自认为“有意义”的名字,但这些名字依然很难懂。
如果只知道正面的代码是什么样子,却不知道反面的代码是什么样子,很多问题重重的代码就堂而皇之的留在了眼皮底下,自己都发现不了,这就为未来的开发埋下了无数的隐患。
坏味道是写出好代码的起点。首先你要有对代码坏味道的嗅觉,能够识别出坏味道,接下来,你才有机会去“重构(Refactoring)”,把代码一点点打磨成一个整洁的代码(Clean Code)。
所以,我和极客时间再次合作,推出了这个讲坏味道的专栏《代码之丑》,我总结了一套实用的代码坏味道「自查清单」,25+ 真实代码段反面案例,我会告诉你典型的坏味道是什么,带你分析产生坏味道的本质原因,以及以应对这些坏味道的 25+ 重构手法。
👆扫描上图,免费试读
原价 ¥99,早鸟 + 口令「zhengye66」,
到手价 ¥69,仅限「前 100 人」有效
这里是我整理的一份“坏味道自查表”,把一些明显的“坏味道”信号列了出来,你可以和自己的代码做对比:
我叫郑晔,网名 dreamhead,推文科技技术 VP。一个写代码超过二十年的程序员,做过与软件开发的各种工作:编代码、带团队、做咨询、写开源。我在极客时间已经开设了两个课程《10x 程序员工作法》和《软件设计之美》,曾担任火币网首席架构师、ThoughtWorks 首席咨询师,对代码整洁之道有深入理解,热衷于不断优化代码质量和编码效率。
我是如何讲解代码坏味道的?本课程共分为两个模块:
模块一:13 种典型的坏味道。在这个模块中,我会直接用我们工作中的真实代码作为案例,带你发现潜藏在你的编程中的那些坏味道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给你讲支撑这些“坏味道”之所以为“坏味道”的原因。同时,也会提到一些重构的手法,比如,改名(Rename)、提取方法(Extract Method)等等。
模块二:拓展。掌握了什么样的代码是坏味道, 也就有了具体的评判标准。那么,该如何去运用坏味道这把“尺子”呢?这就不得不说一说 Code Review 这件事。在这个模块中,我还邀请了两版《重构》的译者熊节,为你讲解阅读《重构》这本书以及使用重构这门手艺,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。另外,我会从专栏的编程练习作业中挑一些典型的作业进行点评,带着你即学即练。
详细内容,可以看看目录:
订阅后生成海报发给好友,每成功邀请 1 位好友,可得 ¥16 返现。
👇扫描下图,免费试读👇
如果你想摆脱平庸的小白状态,成为一个优秀的有“品味”的程序员,先从代码精进开始吧。